12月5日上午,由河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策划的《未来宝贝公益计划》正式开课,该中心书记、国学专家任晓林主讲第一期。他以《传统文化中的胎教胎育智慧》为题,从传统文化视角,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为大家带来了精彩论述和独到见解。
胎教胎育可以追溯到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端,并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不断进步。现有考古资料显示,公元前16—11世纪的甲骨文上已有孕妇临产得病,母子是否平安的卜辞,以及“育疾”的名目,也就是妇女生育的疾病。公元前11世纪成书的《周易》有“妇孕不育”的记载,古人对于妊娠病变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春秋、战国早期的《左传》对畸形胎儿、妊娠时间长短、一胎或双胎等情形已有记载,尤其是僖公23年(公元前644年)载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明确地指出了近亲结婚有害后代的繁殖。这比达尔文1858年论述到这一规律早了2500多年。
任晓林从周朝三太,讲到《诗经》与关雎,无不彰显女性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智慧与作用。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记载:“古人胎教、胎养之方,最为慎重,所以上古之人多寿多贤良。”他认为,在我国古籍中,时常见到胎养与胎教这两个名词,它们是有所区别的。简单的说,在怀孕期间,偏重于生理方面的保养是胎养,偏重于心理的健康是胎教。但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则往往将这两方面杂记在一起,足见两者关系之紧密。
任晓林讲到,《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重要医典。此书对妊娠的诊断、生理变化、胎前疾病、妊娠期间的用药准则、分娩的诊断等,都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而汉代名著《妇人胎藏经》、《新书·胎教》关于胎教的论述则更为系统,其中提到的“君子慎始”,意思就是,如果夫妻双方皆来自“孝悌”门风的家庭,不管是胎养、胎教,都将是事半功倍;否则夫妻失和,就很难做到好的胎养、胎教了。
让主办方惊喜的是,参加讲座的除了备孕和已孕妈妈以外,还有带着孩子听课的年轻妈妈。“受益匪浅啊,原来我们的祖先对胎教有这么深刻的认知啊,如果不是报名来这里听课,真是不知道!”一位孕妇说。
任晓林在演讲中还提到,他早在2013年就对我国古代有关胎教、胎养的著述和相关论述开始研究,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梳理,但一直没有成书,希望有兴趣的社会人士,特别是女性朋友参与进来,共同完成这项公益项目。
“推出这次未来宝贝公益计划主要是为了贯彻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妇联推进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意见》,扎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婚育健康及育儿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任晓林说,整个计划包括8次胎教系列公益课程。每周一次,全部安排在周末进行,主讲人都是活动中心音乐、美术、舞蹈、营养等方面的专家,旨在通过国学经典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熏陶,充实、丰富孕妈知识,同时陶冶腹中的宝宝,使胎儿事先拥有朦胧美的意识,促进胎儿大脑发育。更重要的是让宝宝在胎儿期就与孕妈产生爱的关联,增进早期亲子关系。欢迎广大正在备孕或已孕妈妈前来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