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传媒网(李元生)贵州电 2022年3月2日,贵州省保健科技协会与贵阳信息科技学院校协合作签约仪式在贵阳协会大健康办公室隆重举行!

与会嘉宾:贵州省保健科技协会会长巫佩霖、秘书长邱泺嬑、副会长周国强、副会长和贵州博联大数据商会会长张杰、秘书长彭娟、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副校长杨波、双创中心主任夏梦、双创中心副主任王小军、健康管理系主任杨宏,书记丁操以及来自保健行业的各位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的热爱保健养生的人士,共计20余人参加了签约仪式。

据悉,贵州省保健科技协会成立于1989年,是省编委批准的事业编制登记机关是贵州省民政厅。是贵州省内从事保健科技研究、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及个人、自愿组成的行业性、全省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协会主要任务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协会成立33年以来,会员及会员企业遍布全省各地并且在全省9大州市88个县1753个村分别设有工作联络处、站、点。协会的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本着为政府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原则,团结省内外及热心于保健养生研究的各界人士,携手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保健养生,挖掘、收集、整理和宣传贵州保健养生文化及保健养生产业,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做贡献。
据介绍,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坐落于贵州省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思雅路8号,毗邻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州风景名胜地花溪区和东盟国际交流周永久会址,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2001年贵州工业大学创建的贵州工业大学国际合作学院;2004年更名为贵州工业大学明德学院;2004年9月贵州大学和贵州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更名为贵州大学明德学院;2013年9月贵州大学与泰豪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举办新机制的贵州大学明德学院;2017年全面入驻花溪大学城校区;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8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下文批复,正式转设为贵阳信息科技学院。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2001年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内涵发展,秉承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模范引领“四为一体”的育人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在校生150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965人,其中,海外客座教授2人,二级教授1人,省管专家4人,三级教授4人,博士教授3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17人,副高级职称的329人,高级职称占比46.22%;具有研究生学历的630人,占比65.2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33人、硕士学位的497人;具有“双师型”教师的290人,占比30.05%。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完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08亿元,图书馆藏书量146.85万册,电子资源11万种。各类实验实训室23个,校内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120余个。
学校围绕国家和贵州省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3+1”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标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实施大数据、大文旅、大健康及先进制造的“三大一先”人才培养战略,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现设6个系(信息工程系、数字传媒系、健康管理系、智能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经济管理),1个教学部(思政教学部),45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在教育部备案招生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健康服务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科学、制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城乡规划、建筑学、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英语、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共计45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类专业21个。学校办学至今,共培养了2万余名毕业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学校始终将学生的就业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用就业指导招生,近年来,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超过95%,部分工科专业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8%,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正朝着成为全国“产教融合”示范性高校和全国一流民办高校的目标不断前行,持续为国家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拥有较完备知识体系的,具有高职业素质,高职业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技术类人才。

校协双方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推进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师生搭建良好的双创平台,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生产力,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实践中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学校、协会、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为目标。在平等自愿、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了校协合作协议。(通讯员:邱泺嬑 张付庆)
【责任编辑: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