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育初心守平凡 以微光铸就教育温度
中国国际新闻传媒网(何军)新疆电 为刘凯艳,女,尉犁县第五小学副校长、道德与法治教师。2018年9月参加工作。自2018年踏上讲台,到2024年走上管理岗位,六年教育路,她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师者”二字的重量——不是宏大的宣言,而是课堂上的深耕、学生心头的温暖、制度里的精细,是把每件小事都做成教育的大事。

在教学管理中,刘凯艳每周深入语文、数学、科学等全学科课堂,精准标注“四年级小组合作可增加角色分工”“科学实验教具需贴合学生操作水平”等具体建议。针对青年教师道法课“案例与学生认知脱节”的普遍问题,她带着团队翻遍教材、蹲守班级,最终梳理出“校园垃圾分类小卫士”“家庭劳动岗位轮值”等20多个贴近生活的鲜活素材;发现卡塞尔江老师课堂节奏前松后紧,便和他一起拆解40分钟课堂时间,设计出“15分钟情境导入+20分钟分层实践+5分钟总结升华”的弹性框架。每月两次的“教学研讨会”上,从“如何让道法课更具实践性”到“作业设计如何减负增效”,她引导教师们把困惑摆上台面,大家共同思考解决,有效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
转任专职道德与法治教师后,刘凯艳的课堂把“大道理”融入“小生活”。讲“集体荣誉感”,她不急于总结概念,而是带着孩子们整理图书角、设计班级黑板报,在分工粘贴书签、讨论板报排版的过程中,让“每个人都是班级齿轮”的道理自然生长;遇到学生闹矛盾,她不急着当裁判,而是在教室角落挂起“悄悄话信箱”,用温和的话语化解隔阂。“道法课的温度,在于让孩子在被看见、被理解中学会爱人。”青年教师王老师跟着她听了一学期的课,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德育是‘教’出来的,现在才懂,是老师把自己放进孩子的世界里,用行动把道理‘种’进心里。”
对有孤独症倾向的学生穆在排尔,刘凯艳的守护持续了五年。最初见到这个躲在妈妈身后不敢抬眼的孩子,她每天晨检时都会像变魔术似的掏出一颗水果糖,用孩子最爱的数学拼图搭建起沟通桥梁;转教道法后,她特意在每节课设计“分享小秘密”环节,从“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开始,慢慢引导穆在排尔开口。五年间,从眼神躲闪到主动说“老师早”,从独自静坐到参与班级合唱,家长三次送来锦旗,上面写着“平凡岗位显大爱 无私奉献暖人心”。
分管财务工作期间,她严谨规范,建立“申请——审核——公示”全流程机制,大到活动经费、小到维修采购,每笔支出都要逐一核对明细;每月公示收支情况,实现财务零差错,为教学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从课堂到管理,从教师到学生,从教学到财务,刘凯艳用六年光阴写下最朴素的答案,教育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是把每堂课都备得更用心一点,是对特殊孩子多等一分钟,是让每笔经费都发挥最大价值,是把“爱与责任”刻进日常的每一个细节。
平凡讲台守初心 点滴温情育桃李
在尉犁县第一小学,张秋芬老师二十四载如一日,以语文为舟、粉笔作桨,默默渡人,静待花开。她始终怀抱“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信念,于平凡的三尺讲台间,写就一段段润物无声的教育叙事。

张秋芬常说:“语文不是黑白字句,是流淌在生活里的诗。”她总能把看似平淡的课文,变成孩子们眼中的星辰大海。教《竹节人》时,她带着竹篾、棉线走进教室,课堂瞬间成了手工作坊。孩子们边读边做,再在课桌上重现“搏斗”场景——文字活了起来,童年也多了声响与温度。她坚持“一课一反思”。
她的班主任手册,是一部“孩子成长日记”,谁善绘画、谁需鼓励、谁的文字有待照亮……她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要像春天等待花开一样,不急不躁。”她创办“班级诗词擂台”“好书推荐角”,每周的“故事分享会”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曾为内向的张宇量身定制“旁白角色”,一步步陪他从角落走到演讲台中央。家长感叹:“张老师教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寸寸向阳生长的勇气。”
作为语文教研组长,她是年轻教师眼中的“引路人”。她推动“青蓝结对”,设计“成长三步曲”:跟岗听课、一课三磨、公开课亮剑。
青年教师小林备战公开课,她连续一周留下,陪她磨课到夜深,甚至亲自扮演学生回应互动。那节课最终拿下县级一等奖。小林说:“她让我明白——好课是磨出来的,教育是以心换心的过程。”
二十四年来,她以初心守梦,以专业引路,以爱育人。她先后获得尉犁县“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这位别人眼中“简简单单”的老师,正用岁月与坚持,静默而深刻地诠释着教育的美好与崇高。
潜心钻研筑根基 恪尽职守促发展
十六载春秋流转,尉犁县第八小学教师樊志刚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为灯,在尉犁教育上躬耕不辍。他用“钉钉子”般的韧劲补短板、提效能、优服务,既做学生眼里“有温度的引路人”,也当同事心中“靠得住的大管家”,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教育人的担当答卷。

面对教学成效的瓶颈,他始终保持“空杯心态”,把课堂当作打磨技艺的“练兵场”。每周定期旁听校内骨干教师的数学课,从情境创设的巧思到小组合作的组织,从计算教学的梯度设计到应用题讲解的生活化转化,他将每个教学环节拆解研磨,把观摩所得融入日常课堂。常态化的公开课观摩、教学研讨,让他逐渐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风格。
如果说课堂是樊志刚的教育主阵地,办公室工作则是他服务师生的“第二课堂”。面对集团化办学统筹、考勤管理、人事统计等千头万绪的事务,牵头策划“互查互评互学”系列活动十余场,通过教学常规展评、优质课巡回展示、跨校经验沙龙等方式,架起集团内教研共享的桥梁,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教师专业成长有了更广阔的平台。
日常工作中,他规范教师考勤制度,让行政运转高效有序;组织8场师德师风专题学习与警示教育,用身边事讲清职业底线,助力教师队伍树牢良好形象;人事统计、文件流转、网络安全维护……每一项都力求零差错。
“教学上肯钻,行政上肯干,责任上敢担”——这是同事们最朴实的评价。十六年,没有鲜花簇拥的高光时刻,却有用真心焐热的师生情谊;樊志刚日复一日的实干,诠释着新时代教育人“守好一方土,育好一片人”的初心本色。